当前位置: 首页 > 摄影协会网站 > 新闻资讯

地方影赛的方向与目标

 

地方影赛的方向与目标

——从“昌化江畔木棉红”摄影大赛说起

□孙振军

  海南人说:海口是海南的,海南是中国的,三亚是世界的。这话不无道理,但多多少少也流露着除海口、三亚之外的其他市(县)的无奈。毕竟,海南有19个市(县)呢。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海南作为中国版图内成立最晚的一个省,偏居一隅、孤悬一方,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虽朝气旺盛、活力十足,但毕竟资历浅疏、底蕴欠缺,包括摄影文化在内的许多方面,都无法跟其他发达省(市、区)相提并论。比如近日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发展了450名会员,海南全省仅有2名会员,比内地的许多省辖市、县级市入会的人数还少。

  好在,海南有个昌江县。昌江是个黎族自治县,有23万各族群众,有1600平方千米土地面积,辖区内既有崇山峻岭、山地台地,更有江河湖海、丰饶物产。春夏秋冬,满目葱翠;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可惜的是,这里离海口将近200公里,离三亚也将近200公里,可谓天涯海角中的天涯海角。

  但昌江人并不甘沉寂。他们审时度势、量力而为,利用县域国土上拥有全海南岛木棉树最多的自然优势,于2014年发起了以“昌化江畔木棉红”为主题的摄影大展活动,并一直坚持了8年。这个大展,客观地说,在全国的摄影活动平台上并无多少名气,但在海南全省、在海南摄影界,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尽管如此,它依然和国内外许多摄影赛事活动一样,在度过发育期、成长期后,不仅没有进入鼎盛期、平稳期,反而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衰败期。作者,熟人化;作品,同质化;来稿题材,越来越窄;来稿数量,越来越少。

  为了改变这一状态,主办方下决心从今年开始将这一大展活动注入新的活力。首先,是改变评委结构,从岛外请了鲍昆先生、杨越峦先生和我,从岛内请了海南省摄协副主席孔祥彪、柯人俊先生,共5人组成评委会。同一批参赛作品,不同结构的评委会会评出完全不一样的获奖结果,这是业内都明白的规律。在美丽的南海北部湾海滨、壮观的棋子湾景区近旁,经过3天的紧张工作,我们将占总来稿量近80%的表达木棉花量多、艳丽、好看、漂亮的作品,首先都给淘汰了。尽管评委会内部的意见初始也很不一致,但经过反复的沟通、交流、讨论、阐释甚至争论,总算对定为一二三等奖的5幅作品达成了共识。

  面对最终结果,评委们基本满意了,但在场全程参与并观摩评审活动的主办方负责人却沉默了。良久,宣布:休会。明天继续。从他们的表情上,我们看懂了他们的疑惑,也体会到了他们的压力。

  但在第二天的大会上,主办方负责人兴奋地宣布:我们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尊重评委意见,同意这一结果!但主办方又提了个小要求:请岛外的3名评委将这5幅获奖作品逐一做文字点评。

于是,鲍昆先生、杨越峦先生和我分头伏案,对这5幅获奖作品作了点评。

一等奖作品

微信图片_20220419165621.jpg

 

    陈建贞的作品《春耕》,抓住了海南昌江地区日常农耕的生产场景。在貌似平凡的影像里,其实充满了许多有意义的关系阐释:比如人与环境、家庭农耕的生产方式与生存,正在普及的小型农机化与未来做大做强的发展可能等。作品也强烈地透射着一股勤劳致富的生存态度。也正是因为对这种态度的朴实传达,歌颂和讴歌了这块土地悠久而伟大的精神,就是海南人为了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对未来美好家园建设所坚持的奋斗努力。这幅作品,在平凡中表现了深邃,是对昌江和海南的礼赞,也会让昌江及所有海南人在不断进步的发展中,继续保持奋进的姿态,就像作品中在稻田边上的那棵木棉树,无言却坚强,伟岸而自尊,岁岁月月守候着这里的土地,永远用最美好的色彩迎接春天。——鲍昆

二等奖作品

《木棉花下富美黎村》--许欢摄_看图王.jpg

    许欢先生拍摄的这一组作品,既契合了本次摄影大赛的既定主题,又没有对主题做生硬理解与浅肤解读,通过3张地理村落、3张环境人物的分类表达,事实上已经巧妙地完成了一个新闻宣传范畴内的专题报道。尤其是通过将这6个不同画面元素、不同场景信息的叠加,不仅实现了作者对自定主题“富美黎村”的圆满完成,而且散发着强烈的时代与地域属性,可以满足外界对今日昌江、今日黎族村寨的许多视觉需求。当然,这其中也有摆布的痕迹,但它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导演并拍摄穿着节日民族盛装的乡亲们在插秧收稻、在艰苦劳作。因此,它也是可信的。——孙振军


《石碌河暮色》原件大图大图-李玉龙18220576047_看图王.jpg

    夕阳西下,暮色四合;石碌河畔,华灯初上。最西边的那一抹晚霞还在留恋地与石碌河做最后的吻别,安详、静谧的蓝调色彩已拥满长空。石碌河,将进入梦乡;她所佑护的两岸人民,也已停下一天的繁忙,合家欢聚,安享平安,沐浴歇息,迎接明天。此时,作者李玉龙按下了相机的快门。本地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张常见的、极普通的照片,但细心的人通过对比会不难发现:昌江,变大了,变高了;变亮了,变美了。而正是这一个个变化着的昌江,构成了气象恢宏、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的当代中国。——孙振军

三等奖作品

微信图片_20220419170115.jpg


    林金花的《春归》是一张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作品,相信能够唤起不少人的乡愁情结。作品抓住了昌江农村的几个鲜明的特色:木棉盛开的春天,一群黑山羊从稻田的田埂上走过,一男一女很自然地行走在木棉树下的小路上。可以看出作者对拍摄场景和瞬间是经过了精心选择的,画面中诸元素的关系也处理得颇具匠心。鲜花盛开的木棉树,疏密有致;一群黑山羊,在碧绿的稻田田埂上节奏分明地列队走过,倒影在水田中若隐若现;一男一女,男人穿着朴素手持砍刀,女子身着民族服装,神态悠然,自然自在。——杨越峦

微信图片_20220419170746.jpg

    微信图片_20220419173326.jpg

    我一直认为,昌江在许多方面都是深藏在海南闺帏中的处女地,而霸王岭生态更是处女地中的处女地。中国的摄影人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奔波千万里到青藏无人区,到北极、南极表达那里的自然与生态,却经常把自己身边的珍宝遗忘。毫无疑问,海南是中国的自然生态宝库,昌江霸王岭拥有2000余种植物、360余种动物、130余种鸟类,更是宝库中的核心。可喜的是,邓君民的这组作品,拍摄了霸王岭的雄伟之外,还拍摄了其中的红瓜、毛菍、赤腹松鼠、凤凰木、绣眼鸟、变色树蜥等。我个人对自然生态摄影的功能定位是“讲发现”,比如物种发现、场景发现、习俗发现、族群发现、伦理发现等。从这个角度上讲,这组照片还处在拍到了、拍漂亮了的起步阶段,但毕竟是个可喜的开端。

  海南昌江县的第8届摄影大赛圆满结束了,但许多地方性的、类似的摄影活动还在搞,或还在准备搞。随着方方面面对影像文化的重视与认知的不断深入,相信会呈风生水起、风起云涌之势。但地方性、区域性的摄影大赛等活动方向何在、目标何在?该有什么的规则与路径呢?从学术上讲,艺术表达是没有禁区的;但要是从定位、功能、作用上探讨,我想起码应该满足这4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人民的生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家的全部工作都可以包括在表达人与历史文明的关系、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在我看来,这三种关系的重中之重,应为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只有率先解决了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考虑其他问题。比如两家邻居,如果天天打架,哪还有心思外出经商打工?所以,对人的记录与纪实性摄影选题,也一直是摄影学科与全部类别中的主流。因此,表达这个时期、这方土地上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应为地方摄影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甚至应为首选。

  二是特别的地域特色。摊开中国地图,纵观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中国有三个阶梯型地貌:以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为代表的第一阶梯,以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为代表的第二阶梯,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为代表的第三阶梯。既是处在同一阶梯范畴内的不同地区,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比如海南昌江,既有海岸地貌、陆地地貌,也有水面地貌、江河地貌;既有山地、台地、丘陵地,也有谷底、平原、沙滩,更有独有的植物、动物、农作物、果蔬、特产、饮食、习俗等。因此,地域特色应为地方摄影活动中必须表现的内容。

  三是社会的发展变化。建国70余年、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发生的变化,天翻地覆。家国有幸诗家幸,故园巨变影像兴。20余年前、10余年前,七八年前、五六年前,我数次到宝岛台湾访问,台北台南,高低依旧;闹市乡村,外貌如初。台北闹市区内有一块农户死活都不愿出让的稻田,依然还在使用耕牛犁地劳作。而祖国大陆呢,则是追风逐日、突飞猛进,风驰电掣、一日千里。这种社会革新、发展进步、惊人变化,正是摄影家大施拳脚、大展鸿图的千载难逢良机。无论城镇乡村,无论工业农业,凡此种种,拍到了,就拍到了;没有拍到,可能就永远也拍不到了;真的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因此,对社会发展进步变化的忠实记录,既是情怀义务,也是责任担当。

  四是外界的视觉需求。本土摄影家拍摄本地,有天然性的优势,比如熟知社情民俗、地形地貌,知道季节气候、光阴优劣,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但也有其致命短板:对许多场景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对许多事件感觉迟缓、波澜不惊,把许多非常好的东西都忽视了,甚至是拍也拍到了,但却从没将其当成好作品对待,造成不少类似于“捧着金饭碗去要饭”的现象。

  那么,该如何弥补这些情感与感觉上的缺憾呢?我出个主意:你不妨闭目遐想一下,把自己当成个千百里、万余里之外的异乡或外国人,会如何通过你拍摄的图片,来认识、了解贵家乡的这块风物宝地呢?或者你将自己的年龄后推20年、30年甚至50年,在你80岁、90岁、100岁之后,该拿着什么样的图片向你的孙子、重孙等后辈们,讲解与描述你曾经经历过、生活过的家乡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呢?我想,你拿出一堆朝霞晨雾、落日红云、争妍百花、婀娜林木之类的图片,恐怕你的后辈们不会买账的——因为,他也能看得到、拍得到,并且一定会比你当年看到的、拍到的更壮观、更好看。

  我们继续回到昌江的摄影大赛。昌江大赛的结果公示、公布后,我踏上返程,路过省会海口时,一群熟识的影友请我吃饭,他们对一张农民在田地里劳作的图片获得大奖甚为诧异,问我:他们那个大赛的主题叫“昌化江畔木棉红”啊?言外之意,不言而喻。我答之曰:“大哥,这个‘木棉红’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啊!”众人稍有错谔,后又释然……

昌江的摄影大赛还要继续。相信随着观念理念的提升、品位品质的增进,主题外延的丰满,海洋、民族、生态等文化元素的加入,国家级、国际化、学术性、影响力新目标的明确,一定能走出瓶颈期、驶入快车道,一定会“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022.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