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荐】牛国政摄影:令人不自在的现实见证
摄影家牛国政来自中国的中心地带河南。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人文传统深厚,文化源远流长。其河南人文的最新一枝,则可说是当代摄影。用一句看上去像官方评语一样的套话,河南是中国的摄影大省。是的,这里汇聚了大量中国最优秀的当代摄影家,而牛国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与中国的大多数摄影家不一样,牛国政基本上以自己生活的地方为圆心,默默地用手中的照相机观察着、记录着他周围的一切。在他的生活周围,其实,异常已经成为日常。而牛国政,则是以自己的眼光将异常的日常呈现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对于异常的否定与批判,同时也是对于日常的质疑。而且,虽然他采取了在风格上看似非常朴实的记录手法,但他绝对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记录者。他在记录现象,而且往往是生活的怪象的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摄影表现者。他始终从独自的视角出发,来表现自己对于现实与生活的独特看法。
曾经有机会看到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牛国政的摄影实践的作品光盘,发现他有不少系列是同时展开,长期耕耘。其中有些题材颇具时效性,比如环境污染等,但他并不在乎争一朝一夕之短长,而是沉稳地、沉静地去接近自己的题材,在这个接近过程中不断地深化自己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手法。这可能与他的工作与生活有关。他不是一个所谓的“职业摄影师”,摄影完全是他的业余爱好,因此他不用“职业摄影师”所喜欢的、所习惯的做“项目”的方式来“消灭”项目。他是像酿酒般地慢慢地、一步一步地深入下去,因此,他最后出来的一个个系列都非常深入,是一个经历了长期思考、修正与提炼的作品,最终的“成品”不会有那种急功近利的粗糙,值得人们细细体会。我想,即使是专业摄影师,也应该尽可能以这样的方式来展开工作,否则,他将来面对的总是充满了不满与遗憾的东西。
牛国政没有因为囿于一地而变得目光狭隘,而是出于对生命的无限敬重,将他对人生与生命的理解做出了阔大、豁达的表现,因而呈现出一种阔大的气象。最令人敬佩的是,他始终对于脚下的现实不离不弃,尽管他所面对的现实,无论如何无法令人展颜轻松。无论是小煤矿中艰难谋生的老少矿工,还是无分冬春把自己的睡梦当作了被子与床位的普通百姓,他们都是被牛国政视为自己的乡亲父老而加以小心翼翼的看待。这是一个有着自己的观点与立场的诚实的摄影家,他以自己的摄影为自己生活着的土地上的普通人民书写他们的异常却又平常的生活。即使现实如此沉重而压抑,而且异常成为了平常,但他仍然以一种努力保存生活原来质感的责任心与眼光,来提取一种结合了诗意与记录的摄影图像。这里所说的诗意,请绝对不要简单理解为唯美意义上的廉价的诗意,牛国政摄影中的“诗意”,是一种饱含了粗砺与磨难却又不曾屈服的生命意志与美学品格。
牛国政作品《小煤窑》
牛国政,矸石山下
生长于河南的摄影家牛国政,自1987年开始摄影,一直以来,执着的用相机观察、记录发生在他身边的事物,多年来,拍摄了大量的纪实摄影作品,他的作品风格朴实,却拥有独特的视角,透过这些作品,你可以看到牛国政对于现实和生活的独特想法和思考。
地处河南的平顶山是中国中原地区大型的煤炭工业基地,煤炭带动着这里的经济发展,也无时无刻的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这里的人们,似乎一切都与煤炭息息相关。一直生活在此的牛国政,长期将镜头对准了煤炭生产的产物————矸石山和生活在矸石山周围的百姓,用1998年-2009年,11年的时间,记录煤矿地区的百姓生活状态。
矸石山是由在挖矿过程中挖出的煤矸石堆积形成的,远远看去,就是一个一个的山包,这样的山包可以说是平顶山地区煤矿产业的象征。但与繁荣发展的煤炭业不同,在矸石山周围生活的百姓却日子清苦,不少附近的村民和外地打工者被煤矸石中夹带的煤块吸引到矸石山上,他们靠从矸石山上拾捡煤块养家糊口,补贴生活。拾煤又脏又累又危险。矸石自燃生成的一氧化碳令人窒息,扬起的煤尘、冲矸石的污水搅拌着劳动的汗水,一天下来,通常是满脸污垢,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他们不仅要把煤一块一块从矸石中拣出来,还要一袋一袋运到几百米外的山下,工作非常繁重。干活时还得时刻提防山上滚落的矸石,躲闪不及就会被砸死、砸伤。
这些场景都在牛国政的长期拍摄中被记录,透过他的作品,你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在矸石山讨生活的艰辛和困苦,看到生命的执着与顽强。
也许对生活和生命充满敬畏,在牛国政的作品中,充满对人生与生命的理解,内心的阔大、豁达表露无遗,即使现实如此沉重而压抑,而且在常人看来的异常在此地成为了平常,但他仍然以一种努力保存生活原来质感的责任心与眼光,来提取一种结合了诗意与记录的摄影图像。这里所说的诗意,请绝对不要简单理解为唯美意义上的廉价的诗意,牛国政摄影中的“诗意”,是一种饱含了粗砺与磨难却又不曾屈服的生命意志与美学品格。
现代人,很少能嗅到历史的吐息,传世的檄文,也看不到煤矿下的屏息,无疾而终的遗恨。只有满眼数字化的信息,以及那无所不在的网络语。从不去期待历史的震颤,祖祖辈辈的颠簸。而往往促就成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并且冷漠的重复。
在这些牛国政摄影师的作品中出镜的工人,大概最平凡不过了,他们毫无修饰的,搬着木桩,猫着腰,卯足了劲拉着煤矿。各个虽然都很瘦,但是在干活中的臂膀都被撑的无比结实和坚硬,没有一个煤矿工人是不黑着脸的,甚至还有身上零零星星的擦伤。在那个年代,煤矿工经常是被剥削的对象,甚至在这个年代,还会有人对此进行蔑视和嘲讽。而现代人口中常常笑着说的煤老板,也不过是提供挖矿工具和交易服务的人。
摄影师的拍摄,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诚恳,而他的诚恳来源于耐得住性子、吃得起苦、以及在那个年代无论通过哪种廉价劳动力经受的磨难、困苦但却不曾屈服的生命意志、他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敬重,对生活更能平实的渴望。
摄影师在自己的“一席之地”,平静坚实的记录着,融入其中。他把人和生命之于存在的问题做出了豁达的表现。也把煤矿工和普通百姓都视为自己的父老乡亲。他没有向往某一种职业摄影师的高度和巅峰。
如今,各个煤矿陆续对矸石山进行开发利用,生产空心砖等产品,多数矸石山现已不复存在。某种意义上矸石山已成为历史,那些载满血与汗的曾经只能铭刻在记忆里、镌刻在影像中。也许某一天,这一切都会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唯有这些照片,成为历史永久的见证。